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凱達格蘭族簡介

    1996年3月21日,當時的臺北市長陳水扁根據學者專家的意見,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也一併更名,作為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紀念與尊重。自此之後,臺灣的社會大眾才知道大臺北地區也有一支名叫凱達格蘭的原住民族。不過,凱達格蘭族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如今又到哪裡去?接著一同來探索凱達格蘭族的存在,與當代社會的關係。
    凱達格蘭族不僅存在於歷史上,也用各種方式參與今天的臺灣社會,例如暗藏玄機的地名、打啞謎似的文書、特別的姓氏及昔日登記的身分等,都提供了理解與轉換的平臺,讓自視為旁觀者的社會大眾,可以連結個人與歷史的關係,甚至發現自己根本就是當事人,血脈中流動著傳承。而通過這個途徑,無論答案是什麼,都可以自行回溯家族的歷史、族群的身分及生命的根源。
(一)族名由來
    臺灣原住民族「族名」的出現,始於20世紀初因日本領有臺灣而前來調查研究的學者。這些學者以各群原住民對「人」的指稱或「我群」的自稱作為基礎,再參酌語言、文化及地理分布等特性,分別予以命名。
(二)人口與分布
    在漢人大舉入墾北臺灣前,凱達格蘭族的村落、人口究竟如何,可以用荷蘭人1650年代的戶口調查分類與數據,描繪大致的情形。荷蘭人將凱達格蘭族分成六個地域來呈現,總計約有44村、1,439戶、5,358人。而單就臺北盆地來說,當時原住民的人口大致有3,000多人,村落的規模都不大,一般在數10人到100多人之間,只有少數幾個比較強大的村落如武朥灣(今新北市板橋區江子翠一帶)、毛少翁(今臺北市士林區社子一帶),會達到200-300人。
人口情形分布下:

荷蘭人的分區 人數 備註
淡水河流域村落 16 491 1,880 今基隆河流域
Pinorowan流域 8 263 1,001 今大漢溪、新店溪流域
淡水堡壘以南村落 2 119 379 今淡水河口以南的八里一帶
Baritschoen村落 3 88 290 大漢溪西岸到林口臺地之間
St. Jago方面Quimaury地區Bassajos村落 3 226 866 北海岸的金山、萬里到貢寮福隆一帶
Coullonders(龜崙人)村落 13 252 942 林口臺地到桃園一帶
合計 44 1,439 5,358  
(三)清代的村社
   17世紀中葉的荷蘭人是用dorp(村落,一般譯為village)稱呼原住民聚落,大意是指人們聚居的地方。但來臺漢人、清朝官府是用社來指稱原住民的居住單位。什麼是「社」?它可能是很多家戶共居的大集村,也可能10來戶的小散村,無論是哪一種,「社」最大的特徵是族群性,漢人聚落則稱為「庄」。
凱達格蘭族之社群如下:
序號 社名 今天的大略位置
1 坑仔社 新北市林口區
2 南崁社 新北市林口區
3 龜崙社 新北市林口區
4 霄里社 桃園縣龍潭區
5 內北投社 臺北市北投區
6 外北投社 新北市淡水區
7 雞柔社 新北市淡水區
8 大屯社 新北市淡水區
9 小雞籠社 新北市三芝區、石門區
10 奇里岸 臺北市北投區
11 麻少翁 臺北市士林區
12 大浪泵 臺北市大同區
13 奇武卒 臺北市中山區
14 塔塔攸 臺北市中山區
15 麻里即吼 臺北市松山區
16 里族 臺北市內湖區
17 峰仔峙 新北市汐止區
18 武朥灣 新北市板橋區
19 擺接 新北市板橋區
20 里末 新北市板橋區、中和區
21 瓦烈 新北市板橋區、中和區
22 雷裏 臺北市萬華區
26 了阿 臺北市萬華區
24 龜崙蘭 新北市永和區
25 秀朗 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
26 金包里 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
27 大雞籠 基隆市
28 三貂 新北市貢寮區
(四)舊社尋蹤
    在現代化的今天,大部分的人無法從生活上感知到個人與歷史的聯繫,或看不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煙塵間,有什麼歷史的遺留。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看起,從自己的根源開始探索,有意識地去觀看周邊的物與事,說不定能打開通往異時空的窗口,與祖先相遇。
    凱達格蘭族的社名非常有特色,其中不少以地名的形式留存至今,並擴大成為路名、車站名、學校名、行政區名及山川名,例如金包里街、唭哩岸站、秀朗國小、北投區及大屯山等。此外,由於社是標定原住民聚落的關鍵字,所以也可以從番社、社頭、社尾、頂社、下社、社寮、大社、新社及舊社等地名,尋覓族人昔日居住或移動的痕跡。
    除了以社名轉換為地名的形式,現今也仍有以凱達格蘭族的日常用語流傳下來的地名,例如凱達格蘭族的Manka為獨木舟之意,漢音譯為「艋舺」,即今日的臺北市萬華;再如臺北市松山的一處舊地名「塔塔攸」(Tatayu),是凱達格蘭族女子頭飾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