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拉阿魯哇族

歷史遷移
    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ʉ)、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四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拉阿魯哇為自稱,其意不可考。
    相傳族人原居地在東方Hlasʉnga,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矮人視「聖貝(takiarʉ)」為太祖(貝神)居住之所,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族人離開原居地時,矮人贈以一甕聖貝,族人亦如矮人般舉行「聖貝祭(miatungusu)」。祭儀最重要的部分是「聖貝薦酒」儀式:將聖貝浸在酒裡,察其顏色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意味祭典圓滿成功。
    拉阿魯哇族據《臺灣方誌》之記載,稱為內憂社或內悠社、美隴社等,在清末漢人合稱之為「頂四社」,日本人沿用其名稱為「上四社」。乃又稱為四社群或上四社群,主要分布由以下四社所組成:
(一) 排剪社(Paiciana)
  位於荖濃溪和埔頭溪河流處北側山腳臺地,現為學校所地,社民分布在第一部落、第二部落及草水檢查哨等三部落居住。
(二) 美壠社(Vilanganʉ)
  位於荖濃溪東岸,塔羅流溪河口對岸臺地,社民散布在荖濃和寶來溪間的廣大流域。近代,部分社民移居那瑪夏瑪雅里居住。
(三) 塔蠟社(Tararahluvu 或Talicia)
  位於塔羅留溪北岸山頂,由於交通不便,社民已悉數移到排剪社居住。
(四) 雁爾社(Hlihlala)
  位於荖濃溪西岸河階臺地,Kalʉvʉnga 為其部落名,稱為Hlihlala。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族人散居於荖濃溪西岸的可耕地各處,後又回到原址及區公所所在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