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遷移
賽夏族人(Saisiyat)在自稱時,使用saisiyat 來稱呼自己,後取其近音而寫為賽夏族。賽夏族的創生傳說中,認為先人在洪水時期時,倖存的兄妹成婚生下小孩,而後將小孩肉、骨、胃、腸分解後投入海中,各別成為各部落與民族的祖先。賽夏族分布在臺灣西北部,以鵝公髻山為界分屬於新竹縣與苗栗縣兩個行政區。新竹縣境內的賽夏族人,居住在五峰鄉上坪溪流域,部落在五峰鄉大隘村與花園村內;新竹縣境內的賽夏族,部落周圍有不少泰雅族部落,文化上也彼此影響。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人,居住在中港溪上游的南庄鄉東河、南河流域,以及後龍溪上游獅潭溪流域,部落集中在南庄鄉東河村、蓬萊村、南江村,以及獅潭鄉百壽村等村落內。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部落,周圍多為客家漢族社區,生活中吸收不少客族文化。
賽夏族在清領時代初期勢力曾達苗栗三灣、頭份等地,西面與道卡斯族(平埔族)勢力相接壤。清中期之後,因客家移民在新竹、苗栗往東面發展,對於賽夏族的勢力造成影響;清末樟腦事業具有國際市場,侵佔部落領域的武裝拓墾日漸強勢,賽夏族領域受到嚴重侵擾。之後賽夏族人除了向樟腦開發業者收取租金外,也有轉為樟腦事業的經營者。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認為賽夏族領域屬於公有地,但衝擊到賽夏族既有樟腦稅收與土地所有權,引發明治35年(1902)的反抗事件,又稱為南庄事件。之後,在明治40年(1907),新竹五峰的賽夏族人受客家人士招募,加入反抗日本的軍事武裝行動,稱為北埔事件。賽夏族歷史在清、日時期,因為受到客家漢族的拓墾,以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樟腦利益的競爭,而形塑出今日賽夏族的部落勢力、族群關係與文化現狀。近代,部分族人在臺北、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