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邵族

歷史遷移
    邵族的族名Thao,源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學者引用邵語稱呼「人」的「Thao」做為邵族的族名。相傳,邵族祖先原居於嘉南平原一帶,因狩獵過程中進入中央山脈,獵人無意間發現罕見的白鹿,經過數天的追逐而到達現今的Puzi(土亭仔),白鹿即躍入日月潭,邵族祖先因此停留,發現了此地魚類豐富,土地肥沃,是個適合耕作和獵漁的新天地,所以帶來族人在這裡定居下來。日月潭地區的邵族人,以Lalu(舊稱光華島、珠仔嶼)為最高祖靈地,清領時代日月潭周邊地區都稱為「水沙連」,有頭社、水社、猫蘭社、審鹿社、埔社、眉社等社群,合稱為「水沙連六社」。
    清領時代兩百多年間,邵族勢力因漢族移民尋找土地、政府屯番與開發山林政策的影響,大量湧入漢族,邵族人原有的勢力被分割與擠壓,逐漸失去在水沙連地區的影響力。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部分邵族人仍住在頂(頭)社、內凹仔社、石印社、水尾社、水社、猫蘭社等部落;後來興建日月潭水庫發電工程,水庫淹沒區的族人被強制遷移集中到卜吉社(現今伊達邵部落)居住;同時期也因為日本政府推動日月潭旅遊,邵族觀光與杵音表演成為廣為人知的「臺灣八景」之一。
    中華民國政府時期,日本政府的禁制令解除,大量漢族移入居住和做生意,人口日漸增多,政府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理由,在民國72年(1983)間實施市地重劃,邵族人土地和生活範圍大幅被分割、徵收,更多商業財團進駐收購土地、建立飯店,世居於此地的邵族人,面臨漢族與財團挾帶商業優勢的競爭。邵族傳說祖先來自嘉南平原與阿里山附近,在民族分類上曾經被歸類為鄒族,但是在語言、宗教、生命禮俗等方面,兩族有很大的差異;邵族人爭取以「邵族」作為族名,經過長期的爭取推動後,在民國90年(2001),政府承認邵族為臺灣的第十個原住民族,獨立稱呼為「邵族」。目前邵族人居住在南投魚池鄉伊達邵部落(日月村)與水里鄉大坪林聚落(頂坎村)等地,也有不少人遷居臺中、臺北等都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