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遷移
卑南族(Puyuma)自稱「puyuma」,歷史上又有「彪馬」、「漂馬」、「普悠馬」、「普悠馬」等音譯寫法,源自臺東卑南鄉南王部落(Puyuma)的名稱。為避免卑南族與南王部落同語詞的混用情形,近年有族人提倡以「比努優瑪樣」(Pinuyumayan)來作為卑南族新的族稱,以區別族稱與部落名。
卑南族的起源有「竹生」、「石生」兩種說法,「竹生」傳說以卑南社為中心,「石生」傳說以知本社為中心;各部落也是由卑南、知本兩社為核心,經遷徙居住後發展出其他各個部落。卑南族十七世紀以前就是強盛的民族,民族威望在卑南王時代達到顛峰;傳說卑南王雄盛之際,曾領導東部各族群72個部落,影響力北到今花蓮玉里、南到屏東恆春,是各部落尊敬的領袖人物。
十八世紀時,有一部分氏族遷居恆春半島,並順利在當地發展,將民族勢力又往南推進,稱為「斯卡羅」(sukaro),排灣語中有坐轎子的、被抬的人的意思。十九世紀末期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卑南族在民族文化分類上被稱為「Pinuyumayan」,因為主要有八個部落,又被稱為「八社蕃」。目前卑南族同樣以臺東平原的臺東市、卑南鄉一帶為核心,少數居住成功鎮與太麻里鄉,主要部落有臺東市的知本(知本里)、建和(又稱射馬干,位建和里)、南王(南王里)、寶桑(寶桑里),卑南鄉的利嘉(古稱為呂家望,位利嘉村)、泰安(古稱大巴六九,位泰安、太平村)、上賓朗(又稱為阿里擺,位賓朗村)、下賓朗(又稱為檳榔樹格,位賓朗村)、初鹿(又稱為北絲鬮,位初鹿村)、龍過脈(又稱為明峰村)、班鳩(已遷併入初鹿)等。目前,也有不少族人離開東部到都市發展,活躍於各領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