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泰雅族

歷史遷移
    泰雅族分布在臺灣中北部山區,包含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宜蘭縣等七縣市的山區各鄉鎮,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分布領域最廣的民族。泰雅族族名音譯自「atayal」,意思是人、真人或同族人,分為賽考列克(Seqoleq)與澤敖列兩群(Tseole);賽考列克群主要分布在新北市烏來區、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與臺中市和平區,澤敖列群主要分布於新竹縣五峰、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臺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與宜蘭縣的大同、南澳鄉。
    泰雅族人起源傳說是在遠古時代,由大石頭分裂爆開後走出男、女性的祖先,之後遷徙到各地建立部落。大石頭爆裂的起源地,泰雅族兩個亞群有不同看法,賽考列克群認為在南投仁愛鄉發祥村的瑞岩,又稱為賓斯布干(Piasebukan);澤敖列群則認為起源地在新竹五峰的大壩尖山(Papakwaqa)。
    十八世紀漢族由臺灣西部平原向淺山地帶拓墾,加上西部平埔族(道卡斯、巴則海、巴布拉、貓霧束等族)移住南投埔里地區;泰雅族人為尋找狩獵與農耕土地,從今日南投仁愛鄉北港溪上游,往大甲溪移動而到達苗栗、新竹、桃園、宜蘭與新北市山區。十八世紀泰雅族人的拓墾遷移持續到十九世紀末,陸續在臺灣中、北部各地山區溪流中、上游,建立散村式的部落。
    二十世紀初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實施「五年理番計畫」,強勢殖民各部落,並以「集團移住」政策勸誘位居深山的部落,往淺山地區遷移。日本政府強迫泰雅族人接受統治,部落與政府間的對立戰事不斷,發生了大豹社抵禦日軍進入的「大豹社事件」與「大科崁群抗日事件」、「石加路事件」等重大抗日事件。在日本政府優勢軍警力量與政策的壓制下,泰雅族人從原來自己建立的拓墾部落,被迫集中到指定地點或便於管理的地區。二十世紀中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初期,大豹社族人林瑞昌(Losin‧Watan;樂信‧瓦旦,醫生、省議員)、高澤照等知識菁英,提出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但與當時政府政策相衝突,兩人於民國41年(1952)以匪諜名義被逮捕,稱為「高山族匪諜案」。
    同時期泰雅族師範學院學生林昭明(林瑞昌之姪),也在民國38年(1949)涉入「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組織而被逮捕。二十世紀前半的泰雅族歷史,因外來的統治勢力有著劇烈的磨合與轉折。二十世紀後半,政府推動泰雅族人的「定耕農業」、「育苗造林」、「生活改進」運動,讓泰雅族人從生活習慣、經濟產業的文化面開始改變,與族外的接觸、交往也越來越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