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阿美族

社會制度
(一)社會結構
    阿美族語稱部落為niyaro’,意思是柵圍內的人,說明了阿美族部落藉由竹籬笆、木柵防衛的地理空間性。阿美族部落的縱向政治關係是藉由領袖制度、年齡階級來維繫,橫向家族關係則由母系婚姻制度來連結。母系婚姻阿美族人的社會制度,除了領袖制度與年齡階級,還有母系婚姻制度,主要特色為從妻居,以及財產與家系繼承為母女相傳兩項。阿美族傳統婚姻女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婚前男性前往女性家中義務工作數月至數年,婚後男性跟隨妻子居住。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之後,阿美族人與其他族群的接觸與通婚越來越頻繁,傳統從妻居的婚姻方式漸漸調整為嫁娶婚姻,家業也由男子代替女性承接,成為偏父系的社會。
    領袖制度阿美族最高領袖是大頭目,透過選賢與能制度,由地方領袖、男子年齡階級與司祭家代表在會議中選出。近代阿美族的大頭目中以古拉斯‧馬亨亨最為有名。古拉斯‧馬亨亨(Kolas Mahengheng)是臺東阿美馬蘭社人,出生於清咸豐2年(1852),因為身材高大、聲音宏亮而被暱稱為「馬亨亨」。
古拉斯‧馬亨亨(KolasMahengheng)在清末日初時期,經常往來於花東縱谷及東海岸各個部落,調解不少各族之間的紛爭與多起部落反抗事件,例如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七腳川事件」、「麻荖漏事件」等。民國89年(2000)年臺東縣政府為肯定「馬亨亨」的成就,特別將通往臺東車站的外環道命名為「馬亨亨大道」。 
    年齡階級(selel/kapot)阿美族的部落男子按照年齡分為各種不同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部落的各項事務。阿美族部落的男子在13、14歲時,進入集會所(sfi)接受各類知識、勞務、軍事學習與訓練,訓練時以2至5歲為一個年齡層級,共同居住生活與學習,並按照不同年齡層分擔不同類別的部落任務。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主要肩負著部落的軍事、行政與政治功能,每個階級有其專屬的名稱。阿美族人口多、分布廣,各部落年齡階級可分為「襲名制」與「創名制」兩類型:襲名制度的年齡階級名稱,以花蓮南勢地區為主,固定使用延續下來的各階級名稱;創名制度以馬蘭等南部阿美族部落為主,以當年度重大事件為各階級名稱,像是「拉日本」代表日本時代來臨、「拉民國」代表民國時代來臨,「拉電腦」代表電腦時代來臨等,顯示阿美族藉由年齡階級的創名方式,記憶部落重要紀事。年齡階級與母系社會承繼制度正顯示阿美族在家族事務與部落公共事務上,男女有別、社會分工的文化特色。
(二)飲食文化
    阿美族的日常飲食除了農耕活動生產的稻米作物外,還有採集得來的野菜植物,以及捕漁狩獵所獲的魚肉類等。目前阿美族人以稻米(panay)為主食,但糯米在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婚喪喜慶的儀式中都會出現。阿美族人將蒸熟的糯米飯稱為hakhak,將糯米飯舂打後的麻糬則稱為toron,兩者今日都成為代表花蓮和臺東的特產。阿美族因為植物採集知識的豐富,而善於將野菜應用於飲食中,因此又被戲稱為吃草的民族,部落中常見的野菜與植物有檳榔(’icep)、毛柿(kamaya/kafohongay)、麵包樹(apalo/facidol)等。捕魚與狩獵所獲得的魚類與獸肉,為阿美族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其中獨具風味的石頭火鍋烹飪法與醃肉(siraw)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石頭火鍋是將高熱的石頭,丟入以檳榔葉做成的鍋子(cifar/kadong)當中,用以烹煮鍋內魚蝦,相當具有民族風情;保存肉類而醃製的山豬肉siraw,也因氣味獨特而具有代表性。另外阿美族人會在居家四周種植檳榔樹,收成後可作為休閒零食外,也是婚節祭祀、男女交誼時的重要食品,阿美語稱為’icep。
(三)服飾文化
    阿美族傳統服裝的製作,最早採用以樹皮為底,並以竹針穿過香蕉絲為線縫製成的布匹;除樹皮外也使用耐磨的麻布與動物皮,黃籐則可作為製作帽子的材料。物資交換日漸頻繁方便之後,手工製作的服裝逐漸減少,二十世紀前半,經由交換得來的棉布已經相當普遍。 花蓮阿美族男女傳統服飾 阿美族的傳統服裝可分為花蓮縣與臺東縣之樣式,從頭巾、上衣、裙子可區辨其差異,色彩方面偏好紅色、黑色、白色、藍色及綠色等,服裝形制搭配顏色的運用,具有色彩鮮豔、亮麗活潑的意象。阿美族的頭目、巫師具有特殊社會地位,在重要場合與儀式時穿著長袍,配上檳榔袋與帽子。檳榔袋是阿美族人放置檳榔、石灰、荖葉、煙斗、煙草的地方,由母親製作贈送給子女,或是由女子贈送給情人,也稱為「情人袋」(’alufo)。情人袋不論平時與祭典都是最實用、常見的服裝配件。傳統服裝中的帽子,也具有區辨身分的意義,頭目與各年齡階級利用帽飾,凸顯在部落中不同的身分地位與所屬階級。
(四)產業
    阿美族人傳統產業為農業與漁業,近代則增加技術勞動類的產業。阿美族的傳統農業以小米(hafay)耕作為主;清領時代才開始接觸到水稻(panay)的種植技術;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水稻逐漸普遍,稻米並成為族人主要糧食之一。水稻文化的普遍,除了改變以小米為核心的歲時祭儀觀念,豐年祭活動的時間也調整為水稻收成後辦理,對於阿美族的文化變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近代因為臺灣社會由農業轉為工商業發展,技術勞力性工作機會增加,不少族人轉為從事勞力性工作,或投入中遠洋漁業,抑或在臺北、高雄都會區從事服務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