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鄒族

社會制度
(一)親族組織
    鄒族傳統上由數個父系家庭組成亞氏族(或稱世系群),具有共同的姓氏、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進行小米祭儀,並且在大社中共同擁有家屋。家屋中有代表亞氏族的象徵性聖物:祭粟食與獸骨架。亞氏族是鄒族親屬關係中最基本單位,最主要私財產包括房屋(本家、分家、工作小屋、倉庫、畜舍)等都屬於亞氏族所共有,耕地與漁場實際上也屬於亞氏族。血緣相近的亞氏族則合為一個氏族,以最早確立的本支為本家,並以之為名。同一氏族的族人共有耕地與獵場,再分配給亞氏族。氏族是一個外婚單位,也就是同氏族族人不准通婚。
(二)家族與婚姻
    鄒族為父系家族,子女皆從父居,與父系親族一同生活。婚姻方面,鄒族主要行嫁娶制,婚姻主權在家長。鄒族傳統文化中盛行「服役婚」,就是婚後男方要到女方家中義務幫忙一段時間,服役時間長短不一,有人只需一星期,有人則長達數年,目前這個風俗已不存在。
(三)大社、小社(hosa、denohiu)
    鄒族是一個以大社認同為觀念的社會,由一個主要大社為中心,周圍由幾個分支的小社所分布圍繞,共同組成一個「大社」的觀念。大社是最早形成的聚居單位,因耕作關係逐漸在附近形成小社,但在政治、宗教、經濟等各方面仍以大社為核心。大社的政治中心為男子集會所「庫巴」,由部落首長家族管理。
(四)會所(kuba)
    鄒族的大社,最重要的象徵就是男子會所,是部落內宗教、政治與經濟活動的中心。會所主要的用途有男子教育、部落會議、征戰集結、祭典訓練、狩獵社交等,是傳承教育、協商集結的場所,也是處理公眾事務的地方。會所不只是部落的象徵,也與年度中的戰祭儀式緊密結合,是鄒族重要的文化象徵。
凱族傳統的社會文化中,社會階級分為頭目、貴族、士(族)、平民四個社會階級,社會階級是透過世襲而獲得,並在部落中接受頭目的領導。各階級權利義務各不相同,結婚後可因嫁娶或入贅的對象,而讓子女階級產生改變。
(五)產業與飲食
    鄒族傳統經濟生活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農作物以小米、旱稻、地瓜、芋頭為主,蛋白質來源則是由狩獵所獲得的山豬、水鹿、山羊等肉品,加上鳥類、魚類肉品進行補充。近代由於觀光產業的發展,使部落服務業也成為新的產業,像是經營達娜伊谷生態保育公園、觀光山莊民宿等。農作產業則受市場經濟影響,也開始種植山葵、高山茶、愛玉子、水蜜桃等作物。
鄒族的竹筒飯相當有名,作法是將泡過水的糯米放入年生的桂竹竹節內,然後用火烤熟。一年生桂竹竹筒內的水分,可以讓米不容易烤焦,而且還可以有桂竹香氣。過去獵人上山打獵時,會隨身攜帶數十個竹筒,方便在森林中用餐。
(六)服飾文化
    鄒族男女傳統服飾,男子皮帽上的數根羽毛彰顯勇敢英武,傳統服裝的使用材料,男性使用的材料以皮革為主,女性使用棉布、絲或綢緞布為主,顏色上常用紅、白、黑、藍等色,尤其是在男子盛裝時多穿著紅色。男子服裝有獸皮帽、胸衣、長袖上衣、獸皮背心、獸皮後敞褲、獸皮鞋等;帽飾具有重要意義,戴上獸皮帽代表成年,能夠承擔部落與家庭責任,盛裝時插上鷹、藍腹閑鳥、帝雉、鷲羽毛數根,彰顯勇敢英武。女子服裝有黑色頭巾、胸兜、長袖短上衣、長裙、護腳布。鄒族人按照年齡、身份穿著不同服裝,像是頭目或征帥等具有勇士資格者,帽子前緣可以附加紅色紋飾帶,並用珠玉和貝殼片裝飾。捕獲過山豬的人,除了銅製手環與臂飾外,還可以穿戴山豬牙對圈的臂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