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賽夏族

社會制度
(一)氏族、姓氏
    賽夏族的社會屬於父系社會,由具有共同父系祖先的家庭組成氏族,是基礎的社會單位,再組成攻守同盟、祭團等政治、軍事、宗教上的互助團體,像是勞動築屋、開墾狩獵與祖靈祭團都以氏族為單位。各姓氏間因為彼此互助合作關係密切,也結合為「聯族」的結盟關係,由具有威望的氏族來領導,並遵守不通婚的禁忌。賽夏族共分為18 個氏族,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以動植物、自然現象、身體物理等現象來命名。清領時代,賽夏族的氏族制度與漢姓觀念結合,用語音翻譯,或者取其原意選字,共有豆、趙、朱、風、高、潘、錢、根、樟、夏、蟹、日、絲、芎、狐、蟬、獅、血、膜等漢姓,之後蟹改寫為解、狐改為胡、蟬改為詹,當中獅、血、膜三姓人口較少。
(二)婚姻與家庭
    賽夏族的家庭制度為從夫居的父系制,居住方式為大家庭式,家庭中以男性長輩為尊。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度,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前流行交換婚,通婚雙方家庭讓女兒互換為婚配對象,並且重視氏族組織與關係,同氏族、聯族之間不得通婚。
(三)部落組織
    賽夏族的部落由鄰近村落組成,部落領袖由部落中具有能力、溝通、公正、熱心等特質的族人擔任。部落內的公共事務,則由各氏族長老會議共同討論決定,之後交由部落領袖執行。
(四)飲食文化
    賽夏族以稻米、小米、蕃薯、山芋頭等為主食,祭典時會有肉類與魚類。賽夏族代表性食物有米糕、生醃肉與糯米酒,米糕與糯米酒是以農作產品製作的食品,以糯米為主要食材;生醃肉則是漁獵行為所獲得的肉類食物,製作上以一層米飯,夾上一層生肉、生魚,浸泡發酵至骨酥肉軟,食用時帶有微微的酸味,頗具賽夏族飲食風味。
(五)服飾文化
    賽夏族男女傳統服飾 賽夏族特有的臀鈴,賽夏族服裝傳統以麻為主要材料,經過剝皮、抽絲、紡線、框線、漂染、整經等程序,成為麻布後,再縫接為服裝,與西部漢族交換貿易後開始以棉布取代麻布。傳統服裝形式有無袖長衣、無袖短衣、腰裙、遮陰布、披風、胸兜等,常用白、紅、黑三色,以白色為底、紅色為圖樣、黑色為點綴用色。賽夏族的服裝分為日常服裝與儀式慶典服裝,日常服裝多半是素色麻布衣,盛裝時穿有幾何花紋圖樣的服裝,再搭配上各種裝飾品。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之後,容易取得的漢式服裝漸多,但族人在重要場合時仍穿戴傳統盛裝服飾出席。賽夏族的裝飾品有頭飾、頸飾、耳飾、手飾、腿飾等,傳統材料使用貝殼、骨頭、竹等,現在也加入塑膠、鈕釦、亮片等現代材質飾品。
    巴斯達隘祭典的臀鈴、舞帽巴斯達隘時所用的臀鈴(又稱為背響)與舞帽(又稱月光旗),是賽夏族最具特色的祭典物品。臀鈴多數都是三角形,以布條或綁帶跨過雙肩後綁於背後,讓下擺垂吊飾物配合舞步移動,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舞帽又稱為月光旗,為扛、戴於肩膀或頭部的布旗,布旗上面使用星星、月亮、花草與氏族名稱,加上鈴鐺、亮片等裝飾品,祭典時各氏族年輕人揹扛著在跳舞的隊伍間穿梭。
(六)紋身文化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賽夏族人還有紋身、拔毛、穿耳、鑿齒等多項身體裝飾風俗。賽夏族中男女普遍都有紋刺圖案,男子會刺紋在前額(額紋)、下顎(頤紋)及胸部(胸紋),女子則在前額刺紋而已。額紋與頤紋是男女已達到成年的表徵,胸紋則是限定於對部落有貢獻、具有獵頭功勞的勇士,胸紋越多在部落地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