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藝
(一)建築
鄒族傳統建築以木、竹、茅草為主要建材,構築會所、家屋、棚圈三類建物。目前的家屋已多為鋼筋水泥或鋼構所建造,但會所仍以傳統建築方式存在。 kuba 是鄒族政治、教育及文化傳遞的中心。
會所(kuba)鄒族的會所稱為庫巴,是高架的干欄式建築,為男性學習文化知識與狩獵、戰鬥訓練的地方。會所的建築材料以樺木、杉木為主要柱子,再用杉木板及竹材鋪設為地板,用茅草覆蓋屋頂。鄒族人會在會所旁及會所屋頂種植木檞蘭,是天神認得族人的標誌。
家屋(emo)鄒族的家屋以竹子跟茅草為建材,形式上有長方形、橢圓形兩種,家屋以中央火塘為中心,上方有棚架,可儲存物品與放置獸皮。家屋空間象徵兩性,有兩個出入口,面東之門定義為男子出入口;面西之門界定為後門,是女子出入口。家屋前方庭院有放置薪柴、獸骨的專屬空間,也是曬穀、祭祀的地方,屬於男性的空間;後院多為雞、豬舍,是女性的生活空間。
禁忌之屋(祭屋,emo no pesia)鄒族的禁忌之屋,早期位於家屋內左側,屋內設有火塘,專門煮食祭祀用的食品。屋中最重要的就是聖粟倉,是小米女神的臨時住所,禁止煮食魚類。另外,禁忌之屋是小米收穫祭的進行場所,也是巫師替族人治病的地方,並且是每家的精神象徵。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之後,禁忌之屋改遷至家屋之外,外型也比傳統形制小;因為建築位置移到屋外,部分家庭氏族的禁忌之屋,也成為軍神祭祀之處,並放置武器架。
(二)藝術
揉皮鄒族在皮革揉製技術上相當純熟,經常利用狩獵獲得的獸皮來製作皮革衣物。揉皮前主要有剝皮、張皮、曬烘乾、去毛等動作,最後才是揉皮程序。剝皮是把獸皮從動物身上取下,並儘量讓皮革保持完整。張皮以竹、木棒將獸皮撐開,如此一來容易曬乾,製衣時不會有皺褶;同時還需要將皮上的脂肪刮除,以免獸皮腐爛。張皮後以日光曝曬或以火烤乾,防止獸皮腐壞。最後的揉皮由兩人一組,利用房子的橫樑或是樹幹,以相反方向反覆揉拉,或是將皮放在臼中以杵搗之,讓皮革柔軟。